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闻动态

广东科学家揭秘青蒿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09日 10:21 来源:南方日报 撰稿人:毕嘉琪 点击次数: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首席教授李国桥是我国青蒿素类药临床研究主持人,临床研究中曾自注疟原虫

北京时间10月5日晚,正在攥写青蒿素快速消灭疟疾材料的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首席教授李国桥接到老朋友的电话,获悉抗疟路上的“战友”、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发现治疗疟疾的开创性疗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好事情!我没有觉得很突兀,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发现)早就该获诺贝尔奖了!”

李国桥是我国青蒿素类药临床研究主持人,获知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发现获诺贝尔奖,他由衷感到高兴。

上世纪60年代至今,这位年近八旬的广东科学家一直奋战在青蒿素抗疟的临床研究中。他曾“以身试药”,为此后治疟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他首先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速效低毒作用,更先后研制了5个青蒿素类复方,是我国青蒿素类药临床研究主持人。

7日,李国桥首度向媒体谈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透析青蒿素抗疟研究中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自愿以身试药,曾写下“遗书”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523任务”,意在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当时中医药协作组分别在针灸和中药两个方向上进行探索,而承担针灸治疗疟疾研究的,正是广州中医学院(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前身)教师李国桥带领的科研小组。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国内疟疾多发的地区我们都去了。”李国桥至今忘不了, 1968年底,他来到云南梁河县一个疟疾多发小山寨。“寨子只有20户人家,户户都有疟疾病人,整个寨子一个月里就死了8个病人……”提起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老人家两度哽咽落泪。

“这么多年,我也遇到很多挫折,但就是看到这些(悲惨的场景)我下了决定去稿疟疾研究,‘救人’是我消灭疟疾的动力!”李国桥声如洪钟,言辞坚定。

有一回,李国桥为了实验针灸治疗疟疾的有效性,他先后两次拿自己来做实验——不顾同事们的反对,将带有恶性疟原虫的病人注入自己体内。

感染恶性恶性疟原虫后,李国桥忍受持续高烧的煎熬,以及肝脏肿大的痛苦,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万一我昏迷了,不要用抗疟药,这是研究计划的需要,请领导和家人不要责怪试验的执行者。万一真的发生不幸,到时只要在花圈上画一个疟原虫,我就心满意足了。”在他的感召下,1位同事和8位当地青年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虽然最终遗憾地证明针灸无效,但病中的李国桥坚持记录感染数据,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为此后治疟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无论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还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医学教学书,仍纪录着李国桥团队研究的数据。

奔走多地推广青蒿素新药,拯救千万家庭

1974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在云南边境的耿马县阿佤山南腊公社,有一个孕妇患了最严重的脑型疟疾,昏迷不醒。如按常规用奎宁类抗疟药治疗,患者十有八九会死亡。因此前有用青蒿素治愈多例非脑型疟疾患者的经验,李国桥决定再次使用。但万一无效患者死亡,李国桥就要承担医疗责任。幸运的是,患者最终苏醒了。

这是人类首次在临床上用青蒿素成功治愈恶性疟疾。1982年8月,李国桥等人撰写的论文《甲氟喹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发表在世界著名的英国《柳叶刀》医学杂志上。从此,青蒿素成为全球抗疟专家的关注焦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李国桥为了让中国人发明的青蒿素能尽快在全球普及推广,开始奔走于世界各地。从越南到柬 埔寨,从柬埔寨到泰国、缅甸、印尼、菲律宾、印度,从东非的肯尼亚到西非的尼日利亚和南非,以及拉丁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向人们宣传推介青蒿素。

2006年12月,李国桥和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科技园宋健平教授更率队前往非洲科摩罗,实施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工作队设计了一个“全民服药”的抗疟新方案:前后超过220万人次参加青蒿素复方的全民服药,3万多流动人口参加预防服药。经过几年的推广试验,科摩罗2014年实现了疟疾零死亡,疟疾发病人数减少为2154例,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98%。

2013年8月,科摩罗联盟副总统兼卫生部长福阿德·穆哈吉来到广州,为帮助科摩罗清除疟疾作出重要贡献的李国桥和宋健平颁发总统奖章,这是该奖章首次颁给外国教授。

“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

这几天,屠呦呦获奖后,李国桥的手机响过不停。“很多人问我,对屠呦呦获奖怎么看?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是中国人获奖也是青蒿素获奖。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哪个获奖都好,大家这几天都很开心。”李国桥笑着说。

李国桥坦言,自己并未与屠呦呦共事过,但多次共同开会,是“熟悉的老朋友”。“屠呦呦此番获奖是实至名归的。”他反复强调,是屠呦呦最早通过青蒿素的乙醚提取物证明抗疟效果,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研究的突破。“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她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疗法,而不是‘发明’,‘发明’是一个个工序做完才算,而‘发现’不需要,这一点上屠呦呦的贡献是不能否认的。”

最近有媒体透露,201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在推荐拉斯克奖时,同时给屠呦呦和李国桥递来了推荐表,最后屠呦呦获奖,引起国内轰动。这其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

李国桥透露,当时米勒来粤调研,米勒曾当面跟李国桥说,希望推荐屠呦呦和他两人同时获奖,没想到却遭到李国桥的反对。“我觉得我最多是第三人选,如果屠呦呦、罗泽渊、李国桥三人同时获奖我可以接受。因为罗泽渊是第一个从菊科黄花蒿里头拿到了抗疟单体,我是用云药所的黄蒿素完成首次临床验证的。”虽与大奖失之交臂,但李国桥对这次决定从不后悔。

“毛主席曾经说过四句话,我一直视为做人的准则:‘见先进就学,见落后就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我们今天要创造和谐社会,因此知道今天我还是保持着当年的心态。”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淡然一笑。

“青蒿素肯定是中药”

如今,李国桥最关心的是他的快速消灭疟疾项目能否成功获得盖茨基金。“假如中标了基金将先拨给10万美元,短期内达到目标再投100万美元,如此一来我们的研究项目就可以做得更大,帮助更多的人。”一提起他醉心多年的抗疟研究,李老便滔滔不绝。

许多人不理解,国内外研发出治疗大型疾病的药物众多,为何偏偏是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能拿诺贝尔奖。李国桥这样解析:“全球三大传染病中,疟疾死亡率最高。上世纪60年代有一种抗疟‘王牌药’叫氯喹,这种药毒性非常大,而且是长半衰期药,到了80年代已经无法再用,正好赶上青蒿素的出炉。”他认为,青蒿素的重要性在于“速效低毒”,它比任何一个西药药效都更快,吃下去两小时病原便能停止培育,由此大大降低病死率。

也有人质疑,青蒿素不是中药。李国桥大声反驳:“青蒿素肯定是中药!青蒿素是从中药提取的。如果从学科管理来说,青蒿素是一个单体,准确叫化学药。”在他眼中,中医药发展应有两条路:一是按照配方来提高疗效,二是青蒿素研究的路子,通过化学结构提纯。“中医药的发展,也要结合现代医学来做。”

研究青蒿素近半个世纪,这位耄耋老人心中仍描绘着宏大的蓝图:改变疟疾防治的思路,从“以消灭传染源为主”转变为进一步控制传染源,研发出毒性更小、药效更快的青蒿素复方药。“我心目中的复方一天就起效,不用分服三天。”

通讯员: 肖建喜

出处:http://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15-10/07/content_134098499.htm

地   址: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

大学城:020-39358233
三元里:020-3658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