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闻动态

【缅怀】王建华:30年努力,开创了脾胃研究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3日 14:12 来源:院长在线 撰稿人: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学报 点击次数:


王建华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终身教授、我国现代脾胃学和中药药理学的开拓者


1927年11月生于江苏泰兴,2016年4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89岁。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现代脾胃学和中药药理学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著名中西医结合脾胃学家、著名药理学家。

1974年8月起在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脾胃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和广东省新药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专家库评审专家,《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主编,《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名誉主编,《广州中医医大学学报》副主编等职。

【编者按】

2016年4月9日,王建华教授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作为现代脾胃学和中药药理学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王建华教授和他的团队本着继承、发扬、挖掘、创新的精神,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开创了脾胃研究的新局面。

【本文为2004年9月,王建华教授及劳绍贤、王汝俊、周福生、李燕舞等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脾胃研究所专家发表于《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学报》的著作。】


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来自实践,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脾胃学说是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仓廪,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同时,脾胃又是人体抗御病邪的重要防卫机构,在预防和治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代医家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时,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并积累了许多调理脾胃的方药。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很好继承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的思路和方法,采用综合和分析、整体和局部结合的方法,从不同层次的结构和功能上去探讨和认识脾的本质,将脾胃学说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广州中医学院脾胃学说研究小组”是在1975年4月由当时的欧明副院长宣布正式成立的。由陶志达和王建华负责小组工作。从那时起正式拉开了开展脾本质研究的序幕。然而,中医药理论深奥而精妙,如何开展脾胃学说研究,从哪里开始人手,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我们本着继承、发扬、挖掘、创新的精神,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开创了脾胃研究的新局面。


1继承中医理论精髓,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切入开展脾虚证的全面研究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是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体现。脾胃学说这一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以证的研究为突破口。上海沈自尹教授领导的“肾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我们决定以脾虚证辨证论治作为研究目标。


首先,我们提出脾虚证的中医诊断标准,并在校内广泛征求老中医的意见,反复修订,最后定稿,实践证明我们制订的脾气虚的中医诊断标准是可行的。


其次,确定临床研究基地。一个偶然的机会,广州绢麻厂卫生所150多名长期患慢性低热的女工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采用甘温除大热的方法,运用四君子汤加桂枝、黄芪治疗,结果在70例慢性低热患者中,治愈率达60%,总有效率为87.5%。


在研究过程中,有一重要的发现: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的变化是反映脾气虚证特征性指标之一。


为什么选择唾液淀粉酶这个指标?理由是:(1)中医理论有“脾开窍于口”“脾主涎”“涎为脾液”等,说明涎与脾密切相关;(2)临床中我们观察到脾虚患者常出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等症状;(3)脾的最主要功能为主运化,即运送、输布、转化水谷精微物质,这一功能应该包括了现代医学中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而唾液淀粉酶正是消化道起始端口腔中的主要消化酶;(4)唾液取材方便。


我们设想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低下。然而在对低热脾虚患者观察中,检测结果与设想并不一致,与正常人相比,脾虚患者在基础状态下唾液淀粉酶活性不降低,反而升高。


经过分析,发现脾虚患者的“虚象”主要表现在进食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上,即对食物刺激这种“负荷”的反应低下,而基础状态下存在着代偿性兴奋。因此,我们采用柠檬酸纸片作为酸刺激给病人施加类似食物刺激的“负荷”,并分别收集酸刺激前后的唾液,观察其淀粉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多数脾虚患者在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而正常人酸刺激后酶活性上升,这一结果使我们倍受鼓舞。


随后,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我们有了自己的专科门诊、病房及实验室,还增添了相关设备。我们选择临床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继续深入研究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获得类似的结果。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唾液淀粉酶活性在酸刺激前后的变化可以反映脾虚病人的部分病理改变。因此,我们采用该酶活性比值(酸刺激后酶活性/酸刺激前酶活性)来作为脾虚证的观察指标。正常人此活性比值多大于1,而脾虚患者此活性比值多小于1。


在上述研究中,也发现脾虚患者伴有明显腹痛和便秘时都可影响该酶对酸刺激的反应,其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变化是一种干扰因素。由于对指标判断准确,认真分析,不被假象迷惑,这一研究得以深入。


我们的研究结果同时得到一些兄弟单位对其他多种疾病属脾虚证研究的重复,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会议上,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D-木糖排泄率被定为脾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图。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也将这一指标列为治疗脾虚证药物研究中证候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同时也作为脾虚证治疗药物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


在脾虚证运化失职基础研究中, 我们还从消化、吸收、体表胃肠电、胃肠粘膜细胞线粒体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有所发现。“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实践,开创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之路

药理研究的目的,从其科学本身的特点来看,总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为临床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中药药理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20 年代, 以陈克恢麻黄碱的拟肾上腺素样作用研究为代表, 为国人提供了一条“原料提取-药理试验-临床应用”的模式,并成为中药药理研究的经典途径,中药药理的研究因此而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大,人们逐步认识到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将中药学与药理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研究中药药理要不要联系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 如何联系等问题,很自然在部分中药药理研究者中引起了思考。


在进行脾虚证及健脾方药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临床对四君子汤的灵活应用。同样一个方,既可治疗便秘,又可治疗腹泻,且都收到较好疗效。究其原因,四君子汤乃是针对脾虚证而起效的,即所谓病异证同,异病同治。为此,我们以四君子汤整方为基础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四君子汤在兔离体小肠运动上既能拮抗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又能拮抗肾上腺素的抑制作用,说明该方对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脾气虚患者服用四君子汤后,胃肠运动紊乱的症状有所改善,可能与其抗乙酰胆碱及抗肾上腺素作用有关上。


在其后的研究中,我们对同属补气名方的补中益气汤进行了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对离体肠管运动及在体小肠推进运动也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当以新斯的明、乙酰胆碱、中药大黄等引起胃肠运动亢进时,补中益气汤对这种亢进有抑制作用; 反之当以肾上腺素或盐酸吗啡引起胃肠运动明显抑制时,该方对这种抑制又有兴奋作用。


从两方对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说明,益气健脾方药对肠运动的调节可能存在有相同或类似的机理。


辨证论治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同病异治”。无论是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关键在于证的异同。证同则治同,证不同则治必不同。


我们从临床实际出发,以消化性溃疡为例,以同病异治理论为指导,对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临床研究表明:脾虚是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基础,肝郁、胃热、血癖为其常见的病理因素。


在临床治疗中,根据病人的不同分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如对脾虚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予益气健脾复方;对肝胃郁热型者,给予疏肝清热复方;对于合并有血疲证的,加用活血化瘀药等,在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不同的方药为什么都可以用于治疗溃疡病?泻实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对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动物实验。比较了益气健脾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理气化瘀方(益气健脾方加川芎、砂仁)、益气健脾理气化瘀清热方(益气健脾理气化瘀方加蒲公英)、疏肝清热方(蒲公英、郁金、黄岑、瓦楞子、甘草)疏肝清热化瘀方(疏肝清热方加丹参、川芎、赤芍)对大鼠多种溃疡模型的作用。研究发现疏肝清热方对应激法、消炎痛法所致急性溃疡模型保护作用良好,但对乙酸法慢性溃疡模型及幽门结扎溃疡模型作用较差;益气健脾方促进乙酸法慢性溃疡愈合作用良好,但对应激法、消炎痛法急性溃疡的保护作用较疏肝清热方为逊。加用化瘀药后的两类复方的抗溃疡作用均有所加强。


益气健脾理气化瘀清热方对乙酸慢性溃疡愈合作用尤佳。后来我们选择了党参、蒲公英、川芎作为健脾、清热、化瘀治法的代表药,观察其单味药及其配伍复方对实验性溃疡与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结果发现上述3 药对大鼠应激性溃疡、幽门结扎法溃疡、无水乙醇损伤大鼠胃粘膜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其中党参的作用最强。3 药配伍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以对应激性溃疡的保护作用为例,在复方中仅含有6.7g/kg 剂量党参的抗溃疡作用强度接近单用党参20 g/kg,表明复方的作用是3 药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复方的作用较为全面、明显,并不是单味药所能取代的。


我们将这一研究结果又反过来指导临床用药,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另外,我们还结合中药药性探讨中药药理作用规律,指导研究生联系寒温药性来研究理气中药陈皮、枳壳对离体肠管运动以及肠道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机制。


研究显示,两药对离体家兔十二指肠自发活动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能拮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及5-羟色胺的致痉作用,并使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所致紧张性降低的兔小肠进一步松弛,但作用强度则有不同。


联系临床及寒证、热证本质的初步研究,认为陈皮性温,于虚寒型的气滞证是有其作用基础的。陈皮常与健脾益气方药配伍用于脾虚时调整胃肠功能紊乱,脾虚患者临床常见消化道的排空速度明显快于非脾虚证者及正常人;阿托品对这种机能障碍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寒热本质研究初步显示,寒证时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机能活动减弱。陈皮的整体小肠推进及离体小肠运动试验均表明其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作用及阿托品的协同作用。枳壳这方面的作用不及陈皮。枳壳临床用于肝胃不和、心下痞满等证,患者常见胃肠运动偏抑的状态,这可能与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机能活动增强有关,而枳壳的对抗肾上腺素所致的胃肠运动抑制,可能就是上述作用的药理学基础。该论文获得广东省2002 年“南粤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二等奖。


3坚持执著精神,脾胃研究与时俱进

我们的脾胃证候研究工作还在继续深入,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项目的资助下, 我们在分子细胞水平对脾虚证的内在病理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开展了对脾虚大鼠胃粘膜壁细胞胃泌素受体及信号传导的实验研究,以及调理脾胃方药对其影响。


在此方面,我们率先在国内创立了大鼠胃壁细胞分离及纯化方法,建立了脾虚大鼠胃泌素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实验,并对受体后信号传导信使Ca2+、CaM、Ca2+/CaM-PKII等进行研究; 同时研究中药黄芪对其调节作用。


结果表明:(1)大黄脾虚模型大鼠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低于正常大鼠,黄芪可使受体结合位点数显著上调仁;(2)大黄脾虚模型大鼠胃壁细胞静息状态下游离Ca2+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大鼠,在经胃泌素刺激后,脾虚大鼠壁细胞的反应性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而经黄芪治疗后,其静息状态下游离Ca2+上调,胃泌素刺激后反应性(升高幅度)与正常组一致;大黄和利血平两种脾虚模型大鼠胃壁细胞内CaM活性明显下降, 中药黄芪对这一病理改变有显著上调作用;(4)大黄和利血平脾虚大鼠胃壁细胞Ca2+/CaM-PKII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中药黄芪对两种模型胃壁细胞Ca2+/CaM-PKII均有上调作用,其中大黄模型经黄芪治疗后已恢复到正常组水平,但利血平组尚未达到正常水平。


以上是从分子细胞水平对脾虚证及健脾方药药理作用所作的初步研究,期望能用更先进的手段更客观地阐述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理作用机制。在继续深入虚证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脾胃实证的研究。


虚实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揭示事物本质的全貌。目前,我所劳绍贤教授等正在深入进行脾胃湿热证的研究。


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需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留给年轻工作者最宝贵的经验财富。脾虚证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工作还须继续深入。


我们必须牢记:中医药的研究不论是基础还是临床都要依靠中医理论的指导,并且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验与临床相结合,这样能让我们的研究工作与时俱进。

出处: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M5NzEyMA==&mid=402169618&idx=3&sn=a07d48f7f16ba56f412138318c565e8c&scene=23&srcid=0413ZMQOuQzVq1JJgqbMUHE8#rd&ADUIN=12325395&ADSESSION=1460513229&ADTAG=CLIENT.QQ.5425_.0&ADPUBNO=26509


地   址: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

大学城:020-39358233
三元里:020-3658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