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闻动态

羊城晚报:“青蒿素的故事”全国巡讲反响热烈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4日 14:58 来源:羊城晚报 撰稿人:丰西西 点击次数:

王倩在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巡讲活动中展现羊城晚报人的风采 (央视截图)

羊城晚报讯 记者丰西西报道:12月14日至23日,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共同组织的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展开了全国巡讲活动,42名优秀演讲人分赴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河南、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份,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向四做”要求、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开展巡讲活动。

其中,演讲人羊城晚报记者王倩以《青蒿素——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为题,讲述了青蒿素临床研究专家李国桥、民营企业家朱拉伊十几年来通过中国方案抗击非洲疟疾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基础是2015年羊城晚报曾进行的“揭秘青蒿素和广东的故事”等独家系列报道,以王倩为主力记者的这些报道深入挖掘了青蒿素的推广历程和给世界带来的重要贡献,“揭秘青蒿素和广东的故事”同时获得中国新闻奖和广东新闻奖。

通过“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王倩将报道的经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动人的中国故事,演讲所到之处深深打动着在场听众的心。

三湘都市报总编室主任李国平说:“羊城晚报是我们的新闻高地,青蒿素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记者七百多天的追寻,职业精神让人内心震撼,羊城晚报的新闻高度令人仰望。”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天顶街道青山村居民毛艳说:“整个报告会很多次我都热泪盈眶,可以用视听盛宴来形容,让我们看到记者们如何用故事记录社会的进步。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青蒿素的故事,师徒二人的家国情怀,为世界做出了更大贡献。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家里这么好,随时能回来。给我们幸福感的背后是强大稳定的中国。”

王倩在接受江西新闻联播采访时表示:“通过我们报道的故事来整体地展示中国的形象、中国故事、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面貌,记录我们这个新时代下中国各行各业整体的新气象,激励着我们能够在未来做出更多的新作为。”

据了解,此次巡讲走进多个省份的党政机关、新闻单位、厂矿社区、高等院校,每次巡讲结束,还要和各界进行深入座谈。参加此次巡讲的42名记者来自全国各级各地媒体的采编一线,他们的故事精彩纷呈。



附:故事全文及演讲视频


金秋十月,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工作。当我在人民大会堂里聆听习总书记报告的时候,当我和全场共产党员一起高唱国际歌的时候,我,心潮澎湃。我想起了采访过的每一个优秀的中国人和每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十九大报告中共写到75处“伟大”,正是他们,为每一个“伟大”贡献了自己的一撇一捺。

今天我想讲述的,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015年,中国人发现的青蒿素因为诺贝尔奖扬名全世界,我在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的实验室里,找到了80岁的李国桥——他,是中国青蒿素药物临床研究主持人,通过他的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疟疾病患。

青蒿素发现四十年来,李国桥不断升级改进药物,为了测试新药疗效,他两次往自己身上注射疟疾病人的血液。第二次,他写下了遗书:“只要在我的花圈上画一只疟原虫,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老人说:“我见过疟疾横行的中国。”

采访他不算太容易,复杂的医学原理、历史背景,加上他浓重的海南口音,为了吃透他的话,我啃了几十万字的资料。

采访他又让我很惊喜,因为我发现他身上不只有历史和医学,还有一个新闻宝藏。

2004年,李国桥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中国的抗疟经验带到非洲去,那里,才是全球抗疟的主战场!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昔日的学生、民营企业家朱拉伊。

师徒俩一拍即合,朱拉伊毫不犹豫掏出6000万元,支持新药研发。此后多年,又不计回报地、陆续投入十几亿元,支持非洲抗疟。

以一家民企之力,想对抗非洲疟疾?他到底怎么想的?我在朱拉伊的企业采访时,他的员工是这么说他的:“我的老板,疯了。”

他们真的只是疯了么?我不信。于是我沿着青蒿素的轨迹出发了,想要追寻这对师徒的初心。从那以后,哪儿有青蒿素我就去哪儿,一直追了三年,一直追到非洲。

照片上的这个小女孩是我在非洲采访时碰到的当时还不到3岁,和我女儿差不多,我忍不住问:你叫什么名字?她摇摇头,我再问,她还是摇头。旁边的大孩子说,她没有名字的!

他们的父亲告诉我:“在我们这儿,5岁前的孩子都不起名字,等活过了5岁再说。”

在到非洲之前,我只知道全球每年感染疟疾的人数是2亿人。等我到了非洲,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也才真正理解了李国桥师徒那份急切的医者之心。

也许有人会问,青蒿素都获诺贝尔奖了,为什么非洲疟疾还这么严重?我在采访中发现,西方传统抗疟思路是靠防蚊灭蚊,但治标不治本,蚊子生生不息,疟疾反反复复。

而李国桥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一套新思路——通过全民服药,配合他研发的青蒿素药物,可以快速根除疟疾。这套办法曾在中国南方取得非常好的疗效,让数百万人脱离了疟疾的威胁。

全民服药,没错,中国人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曾集体吃过打虫药宝塔糖。但在非洲进行全民服药谈何容易?而且中国人是送医送药,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我在非洲采访时亲眼看到,有的药企代表,直接挡在政府门口,阻挠中国药品进入。

一些当地医生甚至不客气地对我说:“你们,就是来砸饭碗的!”

正是顶着这样的阻力,李国桥师徒硬是在东非小岛国科摩罗闯出了一条路。几十名中国抗疟队员常驻在那里十年,跑断腿,磨破嘴,总统没去过的村子都跑遍了,终于做通了全国90万人的工作。

通过三次全民服药,中国方案发挥了奇效——科摩罗疟疾发病率下降了99%,第一次实现了年度零死亡!中国人,做到了西方上百年都没做到的事。

2013年,科摩罗副总统特意来到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为李国桥团队颁发总统奖章,表彰他们十年来的艰辛工作。之后这位副总统无论走到哪儿,都不忘说一句:“感谢中国兄弟!”

李国桥师徒都是性格低调的人,做了这么大的事,却从不曾主动提起。像是朱拉伊,我采访他之前甚至都搜不到他的照片。而我,是第一个就青蒿素项目专访他的记者。

我曾问过他:你实话告诉我,这赔本儿买卖打算做到什么时候?

他是这么说的:消灭疟疾是我的医学梦想,而且,青蒿素也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和守护神。

今年4月,在青蒿素的守护下,朱拉伊和肯尼亚政府签订协议,共建了该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这让我想到,两百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两百年后,中国商人送医送药、治病救人,用爱和希望赢得非洲人民的尊重。

和古丝绸之路一样,这是一条充满东方智慧的、和平共赢之路。

从2015年到2017年,我追了七百多天,追了一万多公里,发表了几万字的公开报道和内参。

在我的报道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都在显著版面和栏目进行了跟随报道,幕后英雄的故事被广为传播。

这对师徒的努力也引起了国家卫计委、商务部、外交部的高度关注,他们的项目已被纳入国家援外项目,来自中国的青蒿素药物和抗疟方案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一张闪亮的名片。

讲到这儿,青蒿素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但动人的中国故事还有很多。

在刚刚过去的十九大报道中,我采访到,十九大代表甘露在国际贸易准则的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我还采访到,十九大代表杜玉涛带领创新团队在尖端科技领域展现中国智慧……

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则牢牢记住了总书记的话,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发现和传播更多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方案解决世界问题,我是记者,我将不忘初心,我会继续前行。

链接:

http://m.ycwb.com/2017-12/28/content_25831790.htm

http://ycp.ycwb.com/ycpFront/content/news_hot/2017122321360076422.html?from=groupmessage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QwNzMyMA==&mid=2651554263&idx=2&sn=42bb1cde3e33e4e8edff03ac7c0dc9d1&chksm=8b83f760bcf47e767de180edd8ca292f55692383382587afda20cad1063995d4b8c63eea7c3f&mpshare=1&scene=1&srcid=0104uI4Jtuna3Qvkz0OrkXM1#rd



地   址: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

大学城:020-39358233
三元里:020-3658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