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校园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情系灾区,大爱无疆——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抗震救灾事迹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8日 00:00 来源: 撰稿人: 点击次数:


"5.12"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举国震惊!灾情发生后,我校第二附属医院(省中医院)在医院党委的带领下,主动请缨要求派医疗队参加抗震救灾,其后,在省卫生、省中医药局的统一安排下,我院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专家,奔赴一线。其后又按照有关命令,派出救护车两部,司机4人,感染专家1人分赴一线。
在接到广东准备接收灾区伤员的消息后,医院再次请战,并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开辟出200张病床、100间病房接收伤员。目前医院已经收治26位伤员,伤员已得到了最好的照料。

一、时间就是生命,医院党委高度重视抗震救灾情况
灾情牵动着省中医院人的心,5月12日,在媒体刚刚报道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后,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吕玉波就紧急要求医教部先后多次向省卫生厅请示:"一旦需要,省中医随时可以派出专家支援救灾!"同时,医院党委马上组织召开抗震救灾紧急工作会议并作出随时支援灾区的准备,同时号召我院全体员工向灾区捐款。
13日晚上10时,省卫生厅要求我院组织四位专家,包括两位麻醉医生、两名骨科医生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他们分别是:总院麻醉科主任肖建斌,骨科主治医生孔畅、李想,麻醉科医生季刚,由肖建斌担任医疗队队长并担任党小组长,连夜飞赴四川救援。14日上午,在接到上级主管部门指示后,我院当天下午又紧急出动了两辆120救护车和白强、陈秋涛、王吉、廖秋凯等四位司机驰援灾区。随着灾区救援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17日晚上,医院又派出院内感染专家田碧文副主任加入广东向灾区派遣的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截至22日,第二附属医院已先后向四川派出了由两位中医骨科专家、两位麻醉专家、一位预防感染专家、四位司机等9人和两辆救护车组成的火速救灾医疗队。
5月18日,在获悉广东省将收治1000名灾区伤员后,第二附属医院主动请缨收治200名,并立即制订了《紧急收治灾区伤员的应急方案》,仅仅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在大学城医院开辟了5个病区200张病床。吕院长指示,要为这些伤员创造最好的临床疗效、最好的生活保障以及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安慰。为此医院组织了骨科、外科、内科、神经内科外科、感染科、检验科、药学部等多个学科的最好的专家。从5月19日深夜开始,5月22日凌晨、5月23日凌晨、5月24日中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先后迎来了4批共26名灾区伤员。医务人员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医院领导每天都组织大会诊大查房,为伤员制定最佳的诊疗方案,并亲自探视每一位伤员,给予他们最好的照顾。

二、冒着生命危险,一线医务人员舍生忘死抢救伤员
这些平素习惯了在死神手下抢救生命的专家们,此时此刻面临更大的"对手": 他们要坐冲锋舟、趟泥泞、攀悬崖,踏着余震跋涉入灾区抢救灾民。
14日,医疗队接到任务要跟随解放军乘坐冲锋舟,深入当时仍然音信全无的震中映秀镇解救受灾群众时,他们毫不犹豫就轻装去掉了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仅仅携带了三天的干粮和水,而尽可能带上更多的药物,一箱一箱地扛上肩头。冲锋舟将他们送到了最近的渡口,而他们还要翻越连绵的大山。英勇的医疗队毫不畏惧,徒步踏上征程,冒着大雨,顶着随时塌方和出现泥石流的危险,在不时发生的余震中,硬是肩扛手爬,穿过了堪称"死亡地带"的危境——一边是随时可能垮掉的悬崖,一边是万丈深谷下的岷江。有时没有道路,他们就硬从泥石流形成的淤泥乱石中踏出一条路。肖建斌主任不慎崴伤了脚,但他一声不吭,咬着牙,仍然扛着药物前进,直到数日后,红肿的足踝使脚实在无法落地了,才被同伴发现。路途中,他们遇到逃出来的老乡,饥困交加,他们便把自己所剩不多的口粮分给了他们。
15日,第二附属医院派出的专家组作为广东省第一支医疗队成员,成为了最早进入重灾区映秀镇抢救伤员的中医专家,受到了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的肯定。
连日来,他们一直奋战在抗灾的最前沿,在瓦砾和危楼中搜救幸存者,在灾民的临时安置点巡医送药,紧急输送转移伤员前往医疗条件好的地区。他们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使用小夹板、针灸、理伤、手法,为灾区伤员和抗灾群众、官兵,挽救生命,解除痛苦。灾区如同炼狱般的场景深深震撼了他们的内心,但他们奋不顾身一心只想抢救伤员,他们走在瓦砾堆中,大声呼唤,奋力挖掘。有一次,李想和几个搜救人员刚刚爬上一个倒塌的废墟,突然间发生了六级以上的余震,大地痉挛着,身边尘土飞扬,他们只能趴在水泥乱瓦上,尽量俯下身子。余震刚刚过去,他们又立即站起身继续搜索,已经全然忘记了刚才的危险。
2008年5月25日上午11:00,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映秀,亲切接见了这支医疗队。温总理握住肖建斌主任的手,说:"你们辛苦了。"肖建斌双目含泪:"总理您辛苦了。"

三、杳无音讯:同事家属靠报纸电视获悉近况
14日在深入震中映秀之前,我院医疗队向医院领导发来了最后一个短信:"可能进入以后将无法联系,或者没有时间联系。"在此后几天里医院领导便再也联系不上他们了。
"那一定是我们的专家!"16日上午,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看到《南方日报》头版上刊登的关于广东医疗队抢救伤员的图片后惊呼道。虽然带着口罩,大家都看不清他的脸,但是凭着13日晚上飞赴灾区穿着的那件至今尚未换洗的衣服,所有医护人员都异口同声地确定那就是孔畅医生。后来经《南方日报》记者亲口证实,中间那位俯身检查、正在全力以赴抢救伤员的医生确实就是第二附属医院中医骨科专家孔畅。
整整两天两夜,医院都未收到来自抗灾前线专家们的任何电话或短信,虽然知道那里通讯不畅,虽然知道他们正在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但是没有亲眼看到他们的身影、亲耳听到他们说"我平安"这几个字,同事们的心总像悬着一颗大石头。16日下午6时许,同事们群聚在电视机前守候专家们的身影,突然一位眼尖的同事叫道:"我刚才看到肖建斌主任在搬药箱!"这时人群都沸腾起来了,大家都睁大眼睛想再仔细看清楚,但熟悉的身影早已淹没在密密麻麻的救灾人群中。
与此同时,同样在电视机前守候的还有医疗队队员的家属们,孔畅的妻子胡晓瑜已经好几天没有和丈夫联系上,她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屏幕焦急地寻找丈夫的身影。"经过一日两夜的山路和水路,他们才跋涉进入映秀镇,没有水喝,他们就自己寻找水源烧水喝;没有东西吃,他们就挖山里的马铃薯充饥,每每看到这些镜头,我的心都疼得揪起来!"胡晓瑜声音哽咽,"不过我相信我丈夫一定会平安归来,我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媒体的报道提醒了医院领导,他们立即要求医院宣传部与在一线报道的几乎所有认识的记者设法取得联系,拜托他们在灾区采访时寻找我们医院的专家,帮助他们报一个平安,也转达医院领导对他们的关心。
很快,前线的记者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医疗队的口信。他们向医护人员和家属们描述了他们在现场看到的几位中医专家时的情景:他们斗志昂扬,克服了种种不可想象的困难,饥饿并不能阻挡他们与死神赛跑的脚步,骨科医生积极抢救伤员,经常采用中医小夹板等方法给予紧急处理,整整三天,他们来不及洗澡换衣,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晚上和衣而眠,第二天一睁开眼睛就又投入紧张的战斗。
就这样,不管是同事还是家属,他们每天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不断地在网上、报纸上、电视上搜索来自灾区只言片语的消息,多想看到我们的专家,多想看看自己的亲人,那怕只是一眼,至少知道他们现在平安。18日上午10时,中央电视台记者通过卫星电话告知家属和同事们"专家们现在都很平安",听到这句话,所有人悬着的心都落了地,医院领导立即指示打电话给医疗队的家属告知他们的消息。不过记者还说,"他们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上级将会派遣他们去另一个受灾更为严重的地方,这几天将没有机会联系。"

四、生死时速:"请派我去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5月16日上午12时许,经过两天三夜日夜兼程的赶路,第二附属医院派往抗灾前线的两辆救护车和四位司机终于到达成都火车站。匆匆下了火车,赶到绵阳已经是下午3时多,他们在绵阳匆匆吃了几口饭之后,得知广东医疗防疫救援车队将配合当地医疗机构运输伤员,70辆救护车将被派往不同的地方,抱着"我是中医人,一定要倾尽全力支援抗灾前线"的坚强信念,医院的几位司机马上主动请缨:"让我们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去!"
在指挥部部署下,四位司机兵分两路,一路被派往绵阳市安县的晓坝镇,另外一路则奔赴安县沸水镇,两个地点都是震中地区。绵阳安县紧靠受灾最重的北川,安县晓坝在震中受灾严重,那里的灾民急需得到帮助。虽然遇到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但司机们仍然咬牙挺进。16日晚上,他们又是一夜未眠,开着满载着药品的救护车与大批的解放军部队同行,争分夺秒地奔赴指派地点。17日晚上,白强司机连夜送伤员去重庆救治,他们都说,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救人的希望就更大一点。
连日来,他们辗转在安县、绵阳、晓坝、江油、成都、重庆、花和、高川等地,往返奔驰。在余震不断中颠簸行进,救护车的灯光如同暗夜中的灯塔给灾区的伤员一次又一次燃点起生命的希望。一次,白强司机与陈秋涛司机接到紧急任务,运送一名伤员去绵阳,在路上,一队解放军士兵拦住了他们,原来一名营长在抢救救灾的过程中,不幸被巨石砸伤,颈椎骨折,如不马上送到有条件的医院,生命将随时出现危险。白强司机与陈秋涛司机毫不犹豫,立即跳下车,帮助战士们一起抬起这位可敬的英雄,送上救护车,紧急送往了绵阳的医院。连日来的奔波,他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家人,马不停踢,人不卸甲,实在疲劳的时候就在车上睡一会,两个人轮流换班,硬是在10天的时间里跑出了5000多公里

五、主动请缨捐赠,医务人员的心始终与一线紧紧相连
自从"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和书记的电话和短信就一直没停过:"员工焦心啊,都恨不得上前线去帮一把!"截至17日,已经有过百名医务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网上报名等方式向院领导表明要奔赴灾区的诚意和决心,他们都以各种理由证明他们最适合去灾区:神经内科的杜宝新主任,一边在电视机前收看灾区的新闻,一边给院领导打电话哽咽地说:"书记啊,我很早就报名了,下次如果有赴灾区救灾的医疗队,您一定要优先派我参加!"肛肠科赵江宁说,虽然女医生参加医疗队在体力上可能比不上男医生,但在灾难中女性特有的母爱能给伤病人带去另外一种治疗和安慰;芳村分院的张晓君护长告诉院领导:"我有10年的急诊经验,有相对比较高的护理业务知识和较高的应急管理能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身体素质,支援地震灾区的医疗队我是最适合的。如需要支援请优先考虑我去!"一位医护人员说,家中80多岁的老父知道自己报名上前线之后,非常赞同,并且一直鼓励我有机会一定要冲在最前面。每次接到这些电话和短信,医院领导总被医务人员的真诚和热情所深深打动。
不能亲自上前线抗灾,医护人员就把对千万灾黎的浓浓牵挂转化为一笔笔的爱心捐款。医院外聘的老中医胡源民仅个人就捐献了1万元,还有许多退休的老职工,大老远地跑来献爱心,还有的员工上午刚捐完,下午又含着热泪把钱送过来。连日来,全院各科室积极组织捐款,捐款数额节节上升。其中,机关支部捐出了今年支部活动经费15000元,神经三科捐出了科室活动经费10000元,神经三科黄胜平家属捐出了5000元。据不完全统计,外四、心电图、神经三科、芳村急诊等科室又组织了第二次捐款。目前,第二附属医院全体员工的"爱心数字"已经高达455095元,党员特殊党费344800多元,团员特殊团费45269元。

六,收治灾区伤员,医务人员紧急行动
在获悉要收治灾区伤员之后,第二附属医院立即行动起来,仅仅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就准备了100多个房间,200多张病床。吕玉波院长明确提出了收治灾区伤员的十二字目标:"疗效最佳,生活保障,心理安慰!"
各个科室立即选送了最出色的医务人员组成了病区团队,大科主任组织一流的专家及时会诊,他们发扬连续做战的风格,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等候伤员到来,专家们放弃了休息时间连夜会诊,护士们声音嘶哑仍不肯休息……这次抗震救灾的战斗,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如高速运转的风火轮般倾力投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地的怒吼摧毁的是家园,击不跨的是祖国兄弟姐妹连成一片的钢铁长城,拧不断的是我们与灾区人员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在日以继夜的高负荷工作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鲜活和感人的例子:
吕玉波院长身先士卒,亲自和医生护士们抬伤员、过床位;邹旭副院长在机场里冒雨守候伤员到来,一等就是几个小时;陈达灿副院长日夜泡在大学城,组织医务人员治疗伤员;70余岁的严大波主任,带领了一批骨科医生放弃休息赶来支援,主动当义工;大学城医院办公室梁青萍主任、孙文群主任则好几天都没有回家……"给阿婆喂粥的时候,我就想到我妈,我都没机会喂她吃饭。"连续在大学城医院连夜奋战多天的萧蕙护长,在照顾四川伤员的时候,想到了已经患病入院、还未来得及去探望的妈妈时内疚地说。如果要整理这么一份先进事迹名册,我们相信这份名单一定会很长很长……灾难来临时,让我们与灾区人民手拉手、心连心,使无力者有力、悲痛者继续前行!

七、疗效最佳:突显中医优势
从19日开始,广州一直阴雨不断,糟糕的天气给运送伤员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四川飞往广州的专机一再延误,我院的抗震救灾小组连日以来不辞劳苦地冒雨等候伤员们的到来。伤员们一到,我院专家群体马上给他们做了身体检查并进行集体会诊,凌晨紧急召开专家会议商讨救治方案,连原本没有诊疗任务的一批专家也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全程参与会诊,力求第一时间掌握伤员病情。患者入院第二天,下午2:30立即组织全院多学科专家的大会诊,力求每一个治疗方案都做到最佳和万无一失。
伤员钱祖明因为地震时头部遭到飞石袭击,是伤势比较严重的颅脑外伤患者,在成都已经接受过四个小时的手术,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失语"。刚入住二附院时,他只能慢慢地吐字,说话很不清晰,急于要沟通表达的时候还需要用手比划。专家立即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中药、针灸、理疗、康复、语言训练多管齐下,神奇的疗效迅速显示了出来。妻子唐群芳看到老公终于能说话了一直兴奋地感叹中医的"神奇"——钱祖明语言不利、吞咽障碍得到了明显改善,唐群芳说:"他现在说话顺畅多了,还能慢慢地说一句连贯的话。"。此外,根据在成都拍的CT显示,地震中,钱祖明左脑额裂,内有一个鸡蛋大小的血块。在四川治疗的10天时间,钱祖明脑内的血块消失了1/3,当他来到二附院接受中医治疗后,3天时间内血块又消失了1/3。
同样在此接受治疗的还有一位79岁的四川阿婆杨老太,阿婆当晚一到,医院专家连夜就帮她做了伤口清理,防止旅途奔波造成的伤口感染。郭老太送到医院的时候严重贫血,又发着低烧,小腿肿得厉害,心跳很快,生命体征不稳定。我们立即制订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通过中医药汤剂,老太太顺畅排便了,很快退了烧,小腿肿胀也明显得到缓解。
51岁的伤员邓义虎,他因"地震致胸腰腹双下肢损伤9天,肠穿孔术后8天"入院,是病情较重的一位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外敷促进胸积液吸收,内服中药还使他的肝功能有了很大改善,目前邓义虎整体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人也变得开朗多了。
伤员王尔田在下飞机后不到四个小时,就紧急被送进了手术室,手术成功从他的颅内抽吸出了55毫升的积血,他的生命被挽救了。

八、生活保障:彰显人文关怀
"相信明天,相信未来!""有种温馨来自于心灵中的惦记,有种快乐来自于思念中的回忆;有种关爱超越了世俗的轨迹,有种温暖放在心中像彩虹一样美丽!"这是我院医护人员给予伤员们真诚的祝福,这样一张张心型的"爱心卡"密密麻麻的贴满了病区走廊上长达两米的宣传栏,上面有温馨的话语,快乐的笑脸,还有一串串五彩的千纸鹤。
走进病房,扑面而来的仍是医护人员浓浓的爱意:病房门前都贴上了彩色的"爱心",电视、柜子上还吊着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房里雅致地摆着花篮和果篮,病床的后面还写着"这是您的家,我们是您的亲人"……
除了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伤员们日常生活起居的点点滴滴医护人员也全部替他们想到了:地震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许多伤员孑然一身来到广州,缺乏日常的生活用品,医院则提前为他们准备了洗漱用品、换衣的内外衣;考虑到四川伤员可能不适应当地的口味,考虑周全的院领导还安排了川籍的后勤配餐员记录他们的饮食口味,营养师则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 "量身订做"了食谱;为了解决语言沟通问题,医院还专门抽掉川籍护士贴身照顾,抽空多和他们聊聊天,给予心灵上的慰藉……
"地震后,伤员最害怕的是熄灯的那一刻黑暗,他们会感觉到巨大的恐慌,这时亲人在身边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医院特别给每位伤员准备了单独的病房,每间房里有两张床,一张给伤员,一张则留给陪护的家属。
为了避免灾难新闻给伤员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细致入微的护士们还把电视机的遥控器藏起来,并打出了"宁静也是爱心"的标语,温馨地提醒前来探视的人们和记者。
舒适的条件让伤员惶恐的内心迅速安定了下来,"好!这里,真好!" 20日晚上,因受颅脑外伤而无法清晰说话的54岁患者钱祖明,刚刚入住院大学城医院后,他就对川籍护士竖起大拇指一个字一个字地赞扬;伤员马清花的婶婶说:"我睡了地震以来的第一个安稳觉。"伤员刘鹏的妈妈则向医护人员感叹:"我终于洗了十几天以来的第一个热水澡。"
截至24日,第二附属医院已先后收治了来自四川灾区的26名患者,地震让他们家园坍塌、痛失亲人、流离失所,然而在远离家乡1500多公里的花城广州,他们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家",结识了许许多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兄弟姐妹……

九、心理安慰:重建心灵家园
家园坍塌、痛失亲人、躯体残缺……地震给灾民带来的不仅是显而易见的伤痛,我们需要重建的不仅是倒塌的房屋和断裂的公路,需要治疗的不仅是他们生理上的疼痛:如何一点一滴地修补他们内心的创伤?如何让孩子们更加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送来广州的伤员大半都有"心伤",医院把抚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摆到和身体康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员,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心理治疗计划,以及针对伤员的心灵自助手册,双管齐下,让他们心灵尽快康复。
一位即将步入花季的15岁女孩王倩,地震时她正在和班上近60名同学在上化学课,顷刻间教学楼倒塌,最好的朋友全部都永远地离开了她,连正在上课的化学课老师也无法幸免,她自己右脚皮肉撕脱,右脚一个脚趾坏死,可能要截除……残酷的现实一次次让她夜夜梦魇,每次惊醒后她就大哭:"我的同学都没了!"
20日晚上,刚被送到大学城医院时,王倩神情呆滞,对旁人异常冷漠,还经常对妈妈发脾气。"她以前很活泼,在班上成绩优异,人缘很好,是个开朗的孩子,"王倩的妈妈周秀英心痛地说,"地震后,她就变得很内向,情绪很不稳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倩倩变得坚强起来,在王倩的病房里还摆放了医护人员送给她的名著,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童年》等等,负责照顾王倩的川籍姑娘李华丽说:"倩倩喜欢看名著,我们就买了很多书送给她。"
不仅,伤员有严重的心理创伤,家属也同样有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痛苦,心理医生并没有忘记他们,这些伤员连同他们的亲属一起得到了我们的安慰,为他们抚平心灵的创伤,心灵家园正在大家的爱心中一点一滴的建设起来。

(第二附属医院)

地   址: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

大学城:020-39358233
三元里:020-36588233